e品小说网

繁体版 简体版
e品小说网 > 大明:哥,和尚没前途,咱造反吧 > 第一千二百八十七章 草鞋和木牌

第一千二百八十七章 草鞋和木牌

“怎么做?”

“把‘印’从手里拿开,放在一个谁都不能碰的地方。

“哪里?”

“人心里。”朱瀚转头,“我、你、皇兄,三人心里同时放同一个‘印’,谁也动不了。”

“可——”

“别急。”朱瀚笑,“先把该见的人见了。”

他话音刚落,前方巷口忽然窜出一个瘦小身影,跌跌撞撞扑到他们马前,带着泥的手紧紧抓住马缰:“王爷——救命——”

沈麓一把拽住那人,反手就扣住了:“谁?”

那人抬起脸来,面黄肌瘦,眼底一圈青黑,喘得说不上话:“小人小人是吴震身边的茶吏。”

空气,像被突然翻动的书页,噌地一下翻过去。

“说。”朱瀚道。

“吴公死前,让小人带话给王爷——说,‘灯后有人’,让王爷”他咽了咽口水,艰难地抬起眼,“小人记不住那四个字了,就记得这四个:‘灯后有人’。”

“什么时候的事?”沈麓问。

“他被押去午门那晚。”茶吏哆嗦,“他塞给我一片布,我没敢看,就藏在衣里。可昨夜有人翻了我屋,我就跑——跑来找王爷。”

“布呢?”朱瀚伸手。

茶吏从里衣里掏出一片油渍斑斑的小布。朱瀚捻开,布上歪歪斜斜地写着一行小字——“灯后之人,不在宫,不在军;在市,在影。”

“在市?”朱标低声,“市上谁能伸手到宫里?”

“卖影的人。”朱瀚把布叠好,交给沈麓,“护他,别死。”

“是。”

茶吏如蒙大赦,腿一软,又跪了。

“起来。”朱瀚说,“你若活着,就是给他烧的最好的纸。”

茶吏抹着泪起身,连连点头。

傍晚,承天城的天像被一层淡墨洗过,黑未到,白未退。

街头的酒铺升起第一缕炊烟,烟里夹着焦香。

朱瀚立在城角,看着人群散散聚聚。小贩吆喝,孩子追狗,妇人晾衣,凡俗得无话可说。

“在市,在影。”朱标把那几个字念了一遍,“他说的‘影’,不就是影司?”

“不尽然。”朱瀚道,“影可以是人,也可以是‘法子’。”

“法子?”

“比如——把人吓住的法子,把人蒙住的法子,把人饿住、困住的法子。你看,那边。”

他抬手一点,街角有个说书人,拍着醒木,口水四溅。

围着的几十个人全张着嘴,像被他拉着鼻子走。

“他在说什么?”朱标侧耳。

“说一个假皇命。”朱瀚笑,“他不说‘假’,他只说‘天威’,说到最后,天威就像真的站在你头顶。你看,他拍一下木,底下的人就换了一个呼吸。”

“这也算‘影’?”

“算。”朱瀚把斗篷往后一拨,“你把人心的影,收集起来,慢慢地,就能搬动一块石头。”

“那我们”朱标压低声,“拿什么搬?”

“把他手里的醒木拿走。”朱瀚走了两步,“把‘影’的声音压住。”

“怎么压?”

“让真话走得比影快。”朱瀚回头看他,“记着老刻印匠说的——把印,做对。”

他话音刚落,远处马蹄声响。

赵德胜带了几个骑,远远勒住,朝他们摆手,脸上写着着急:“王爷!宫里有口信——陛下到了城外!”

朱标一怔:“父皇?”

赵德胜喘着气:“没张扬,就带了几十骑,今夜宿在北郊的土庵。”

“来得正好。”朱瀚拢了拢披风,笑容像刀入鞘,“我要把‘印’,交给他看。”

“叔父,禁说会谈。”朱标压低了嗓子。

“我不去会。”朱瀚看他,“我去‘过一眼’。”

夜里,北郊的土庵寂静。墙角风声顺着缝抹进来,灯火靠着墙根稳着,灯芯细,光却很亮。院里只有一棵老槐,枝丫在夜里像罩着的伞。

朱元璋坐在屋里,手边只有一盏茶。他听见外头有脚步,脚步停在门外,没有叩。他“嗯”了一声,门就被轻轻推开。

“皇兄。”朱瀚进门,站住。

朱元璋抬眼看他,像看一块石头,也像看一条河。“你来做什么?”

“过一眼。”

“看什么?”

“印。”

朱元璋笑了,笑意却久久才浮起来:“你要把什么放在朕眼前?”

“把‘影’放在灯下。”朱瀚走到灯边,伸手把灯往外挪了一寸,“让灯罩薄一点。”

“怎么挪?”

“我查见了‘影司’的窝。空了,但灯芯是新的。有人想让我们只看见空,别看见新。”

朱瀚顿了顿,“我又见了卖‘归魂’的人。他说,吴震活着的时候,取过药。”

朱元璋指尖轻轻敲了一下茶盏,没出声。

“我又见了一个做印的人。”

朱瀚把指尖搁在案上,像在按一张看不见的图,“他教我:印,得做对。”

“所以呢?”朱元璋问。

“所以,皇兄,”朱瀚抬起眼,“‘影’是人心长出来的,不是刀长出来的。你若要灭它,就把刀收一收,把灯亮一亮。让太子站在灯下,让我站在灯边。影就会缩。”

朱元璋很久没说话。风把灯焰拉长又压短,整间屋子像随呼吸一起一伏。

“你说得清爽。”他终究开口,“若有人要你死呢?”

“那就让我先站在灯边。”朱瀚淡淡,“死在灯边,总好过死在影里。”

朱元璋忽然笑了,笑声并不大,却把屋子里的冷气都推开了一点:“你这张嘴,还是这么硬。朕最恨你的地方,也在这儿。”

他放下茶,盯着朱瀚:“瀚弟,朕问你——朕若把‘印’放在你们三人心里,是不是就再也不乱?”

“不会。”朱瀚答得很快,“会更稳,但也还是人心。人心有风,印会晃。”

“那你来做什么?”

“替它按一下。”朱瀚伸出手,手掌平平按在案上,“按在灯下。”

朱元璋盯着他的手,像盯着一块石:“你按得住多久?”

“按到我手烫坏。”

朱元璋笑意一敛,目光里忽然有一丝说不出的沉色:“瀚弟,你不怕死?”

“不怕。”朱瀚道,“我怕灯灭。”

屋外,风把老槐吹得哗啦啦响。朱元璋看着他,很久,终于把茶盏往他那边推了推:“喝。

朱瀚端起来,一口饮尽,放下。

“我走了。”

“走吧。”朱元璋抬手,像挥一挥什么看不见的东西,又像压了一下什么看得见的东西,“把‘印’,带回承天去。”

朱瀚应了一声,转身。走到门口,他顿了一下,又回头:“皇兄。”

“嗯?”

“有人会去你那里说,我要夺。”朱瀚笑了一下,笑得像风吹过刀背,“你就让他在灯下站一站。站不住的,不必理;站得住的,也不必理。”

朱元璋看着他:“你这话,像对我说的,也像对你自己说的。”

“都是。”朱瀚拱手,“我走了。”

他出了门,夜深沉,风比刚才小了很多。老槐的影子在地上缩了一圈。

朱标在庵外等他。见他出来,只问了一句:“他看见了吗?”

“看见了。”朱瀚说,“够了。”

回承天的路上,天光逐渐发白。城门口有老人把扫帚靠在墙上,揉着腰,慢慢往街里走。

稚子抱着竹马跑,一头撞在朱标膝上,被他轻轻扶住,笑着又跑。

“叔父。”朱标忽然道,“我懂了‘印’。”

“说说看。”

“‘印’不是放在案上的,是放在路上的。有人走过,印才算在。”

“嗯。”朱瀚点头,“你再走一趟。”

“去哪?”

“去衙后,把你昨夜写的那几条,改了。”

“改哪里?”

“把我放在最后一条。”

“为什么?”

“因为那样,灯才亮。”朱瀚看着天边,“你走在前面,影跟在你后面。放心,有我在灯边。”

朱标沉默了一会儿,伸出手,紧紧握住他的手臂。“叔父,我不怕了。”

“嗯。”朱瀚回握,“我也不怕。”

这一日午后,承天府衙前的石阶上,来了一个卖草鞋的。

他的草鞋挂成一串,黑壳的,样子粗糙,价钱很低。

他在日头下坐了很久,没人买,日头斜了,他慢慢收了摊,往北山脚下走。

有人悄悄跟在他身后。等他走到山脚那口废井边,井里有人先开了口:“还想卖别的?”

草鞋贩把草鞋一放,露出两排被烟熏黄的牙:“不想了。”

“那就卖这个。”井里的人把一只小木牌抛出来,牌上刻着一个字——“真”。

草鞋贩接住,怔了一下,忽然笑了。

“好。”他说,“我以后,只卖‘真’。”

风一吹,草鞋串儿“叮叮”撞了两下,像两个很轻的碰杯声。

夜再来时,城角的灯比昨夜亮了一寸。朱瀚负手立在城楼,远处有犬吠,有人吆喝,有琴声隔巷来,短,清,像敲在水面。

“王爷。”沈麓走上来,“北坊那边又有人打听。”

“让他打。”朱瀚道,“我在这儿。”

“影司那边”

“有风了。”朱瀚转身,“影散得快。”

“下一步?”

“按住印。”他看向远方,“按到该按的人来接。”

“谁来接?”

“他。”朱瀚轻声,“或你。”

“我?”沈麓愣了一下,随即笑,“那我得把手洗干净。”

“洗不净也不怕。”朱瀚笑,“灯亮,手上有多少泥,看得清。看清,就干净。”

下头街上有孩童在追逐,嚷成一团。一个小小的身影忽然跑到城楼下,仰头朝上挥手,声音奶奶的:“王爷!”

“嗯?”朱瀚低头。

“你把坏人都赶走了吗?”那孩子仰着脸问。

“还没。”朱瀚回答,“但我在赶。”

“那我们等你!”孩子笑着跑了,笑声碎成一朵一朵,撒在街口。

朱瀚看着他的小背影,眼里有一线很浅的光。

“走吧。”他说,“回屋。明日一早,把城门打开到最大。让人进来,让风也进来。”

“是。”沈麓领命。

城门比往日开得更宽,木闸升到最高,门栓亮得能照见半张脸。

守门的兵士换了新布条系袖,颜色不显眼,却整齐;他们把门槛擦了又擦,脚印一踏上去,就被晨露吞掉一半。

“王爷说了,门口要干净些,”小兵把帚靠在墙上,对旁边挑担子的老汉笑,“路净,人心不绊脚。”

老汉咧着牙:“这话好,像我媳妇讲的。”

这句玩笑刚落,一串铜铃“叮叮”响过来。是一辆薄篷车,车上盖着草席,席边压着几块刻着“真”字的木片。拉车的是个中年人,肩膀宽,眼睛却软。

他把车在门里停下,抬头看了一眼高高的门楣,轻声道:“算是过来了。”

守门兵问:“车里是啥?”

“草鞋和木牌。要摆摊。”

“哪来的牌?”

“自个儿刻的。”那人笑笑,指给他看,“你瞧,这‘真’字,中间竖要直,不能斜,斜了就歪到心里去了。”

兵士咧嘴:“你这手艺,不错。”

“是王爷救了我的命。”他压低嗓子,“说以后只卖‘真’。”

兵士一愣,没再追问,抬手让过:“摆去吧,今天城里要热闹些。”

巷口的馒头铺冒了第一缕白气。掌柜姓顾,两只胳膊像木杵,揉面时,面团被按得“咕叽”作响。

他家门板上新贴了个纸印,也写个“真”字,歪歪扭扭,是他儿子写的。小子写完举给父亲看,眼里亮亮的。

“真?”孩子问。

“真。”顾掌柜笑,把他抱起来在空中一抛,“真是个能吃四个馒头的小狼崽!”

“我能吃五个!”小子在他肩头笑得直蹬腿。

铺子里,老客陆续坐下。最里头那张桌,常年坐着个说书的,姓翁,嗓子好,拍木简的功夫一绝。今天他没带木简,拢着袖子,端坐,像憋着什么。

掌柜端了一盅热汤过来:“翁先生,这两天歇歇嗓子?”

翁先生轻轻嗯了一声,声音里没有以往那股带风的劲儿,只是平平:“说的多了,嘴上糊。”

“也好,喝汤。”掌柜把汤推过去,“今儿王爷说要巡街,你瞧见便打个招呼。”

翁先生的手顿了一顿,抬眼看掌柜:“他要来?”

“听说的。门口的兵都说今儿‘风’要大。”掌柜笑,“风一大,热闹。”

翁先生把汤端起,抿了一口:“热闹好。

日头升过屋脊,承天的街就活了。挑担的卖豆花,敲锣的卖糖,背筐的卖药草,吆喝声像一串一串的线,在巷子里来回穿。

“走吧。”朱元璋抬手,像挥一挥什么看不见的东西,又像压了一下什么看得见的东西,“把‘印’,带回承天去。”

朱瀚应了一声,转身。走到门口,他顿了一下,又回头:“皇兄。”

“嗯?”

“有人会去你那里说,我要夺。”朱瀚笑了一下,笑得像风吹过刀背,“你就让他在灯下站一站。站不住的,不必理;站得住的,也不必理。”

朱元璋看着他:“你这话,像对我说的,也像对你自己说的。”

“都是。”朱瀚拱手,“我走了。”

他出了门,夜深沉,风比刚才小了很多。老槐的影子在地上缩了一圈。

朱标在庵外等他。见他出来,只问了一句:“他看见了吗?”

“看见了。”朱瀚说,“够了。”

回承天的路上,天光逐渐发白。城门口有老人把扫帚靠在墙上,揉着腰,慢慢往街里走。

稚子抱着竹马跑,一头撞在朱标膝上,被他轻轻扶住,笑着又跑。

“叔父。”朱标忽然道,“我懂了‘印’。”

“说说看。”

“‘印’不是放在案上的,是放在路上的。有人走过,印才算在。”

“嗯。”朱瀚点头,“你再走一趟。”

“去哪?”

“去衙后,把你昨夜写的那几条,改了。”

“改哪里?”

“把我放在最后一条。”

“为什么?”

“因为那样,灯才亮。”朱瀚看着天边,“你走在前面,影跟在你后面。放心,有我在灯边。”

朱标沉默了一会儿,伸出手,紧紧握住他的手臂。“叔父,我不怕了。”

“嗯。”朱瀚回握,“我也不怕。”

这一日午后,承天府衙前的石阶上,来了一个卖草鞋的。

他的草鞋挂成一串,黑壳的,样子粗糙,价钱很低。

他在日头下坐了很久,没人买,日头斜了,他慢慢收了摊,往北山脚下走。

有人悄悄跟在他身后。等他走到山脚那口废井边,井里有人先开了口:“还想卖别的?”

草鞋贩把草鞋一放,露出两排被烟熏黄的牙:“不想了。”

“那就卖这个。”井里的人把一只小木牌抛出来,牌上刻着一个字——“真”。

草鞋贩接住,怔了一下,忽然笑了。

“好。”他说,“我以后,只卖‘真’。”

风一吹,草鞋串儿“叮叮”撞了两下,像两个很轻的碰杯声。

夜再来时,城角的灯比昨夜亮了一寸。朱瀚负手立在城楼,远处有犬吠,有人吆喝,有琴声隔巷来,短,清,像敲在水面。

“王爷。”沈麓走上来,“北坊那边又有人打听。”

“让他打。”朱瀚道,“我在这儿。”

“影司那边”

“有风了。”朱瀚转身,“影散得快。”

“下一步?”

“按住印。”他看向远方,“按到该按的人来接。”

“谁来接?”

“他。”朱瀚轻声,“或你。”

“我?”沈麓愣了一下,随即笑,“那我得把手洗干净。”

“洗不净也不怕。”朱瀚笑,“灯亮,手上有多少泥,看得清。看清,就干净。”

下头街上有孩童在追逐,嚷成一团。一个小小的身影忽然跑到城楼下,仰头朝上挥手,声音奶奶的:“王爷!”

“嗯?”朱瀚低头。

“你把坏人都赶走了吗?”那孩子仰着脸问。

“还没。”朱瀚回答,“但我在赶。”

“那我们等你!”孩子笑着跑了,笑声碎成一朵一朵,撒在街口。

朱瀚看着他的小背影,眼里有一线很浅的光。

“走吧。”他说,“回屋。明日一早,把城门打开到最大。让人进来,让风也进来。”

“是。”沈麓领命。

城门比往日开得更宽,木闸升到最高,门栓亮得能照见半张脸。

守门的兵士换了新布条系袖,颜色不显眼,却整齐;他们把门槛擦了又擦,脚印一踏上去,就被晨露吞掉一半。

“王爷说了,门口要干净些,”小兵把帚靠在墙上,对旁边挑担子的老汉笑,“路净,人心不绊脚。”

老汉咧着牙:“这话好,像我媳妇讲的。”

这句玩笑刚落,一串铜铃“叮叮”响过来。是一辆薄篷车,车上盖着草席,席边压着几块刻着“真”字的木片。拉车的是个中年人,肩膀宽,眼睛却软。

他把车在门里停下,抬头看了一眼高高的门楣,轻声道:“算是过来了。”

守门兵问:“车里是啥?”

“草鞋和木牌。要摆摊。”

“哪来的牌?”

“自个儿刻的。”那人笑笑,指给他看,“你瞧,这‘真’字,中间竖要直,不能斜,斜了就歪到心里去了。”

兵士咧嘴:“你这手艺,不错。”

“是王爷救了我的命。”他压低嗓子,“说以后只卖‘真’。”

兵士一愣,没再追问,抬手让过:“摆去吧,今天城里要热闹些。”

巷口的馒头铺冒了第一缕白气。掌柜姓顾,两只胳膊像木杵,揉面时,面团被按得“咕叽”作响。

他家门板上新贴了个纸印,也写个“真”字,歪歪扭扭,是他儿子写的。小子写完举给父亲看,眼里亮亮的。

“真?”孩子问。

“真。”顾掌柜笑,把他抱起来在空中一抛,“真是个能吃四个馒头的小狼崽!”

“我能吃五个!”小子在他肩头笑得直蹬腿。

铺子里,老客陆续坐下。最里头那张桌,常年坐着个说书的,姓翁,嗓子好,拍木简的功夫一绝。今天他没带木简,拢着袖子,端坐,像憋着什么。

掌柜端了一盅热汤过来:“翁先生,这两天歇歇嗓子?”

翁先生轻轻嗯了一声,声音里没有以往那股带风的劲儿,只是平平:“说的多了,嘴上糊。”

“也好,喝汤。”掌柜把汤推过去,“今儿王爷说要巡街,你瞧见便打个招呼。”

翁先生的手顿了一顿,抬眼看掌柜:“他要来?”

“听说的。门口的兵都说今儿‘风’要大。”掌柜笑,“风一大,热闹。”

翁先生把汤端起,抿了一口:“热闹好。”

日头升过屋脊,承天的街就活了。挑担的卖豆花,敲锣的卖糖,背筐的卖药草,吆喝声像一串一串的线,在巷子里来回穿。

“走吧。”朱元璋抬手,像挥一挥什么看不见的东西,又像压了一下什么看得见的东西,“把‘印’,带回承天去。”

朱瀚应了一声,转身。走到门口,他顿了一下,又回头:“皇兄。”

“嗯?”

“有人会去你那里说,我要夺。”朱瀚笑了一下,笑得像风吹过刀背,“你就让他在灯下站一站。站不住的,不必理;站得住的,也不必理。”

朱元璋看着他:“你这话,像对我说的,也像对你自己说的。”

“都是。”朱瀚拱手,“我走了。”

他出了门,夜深沉,风比刚才小了很多。老槐的影子在地上缩了一圈。

朱标在庵外等他。见他出来,只问了一句:“他看见了吗?”

“看见了。”朱瀚说,“够了。”

回承天的路上,天光逐渐发白。城门口有老人把扫帚靠在墙上,揉着腰,慢慢往街里走。

稚子抱着竹马跑,一头撞在朱标膝上,被他轻轻扶住,笑着又跑。

“叔父。”朱标忽然道,“我懂了‘印’。”

“说说看。”

“‘印’不是放在案上的,是放在路上的。有人走过,印才算在。”

“嗯。”朱瀚点头,“你再走一趟。”

“去哪?”

“去衙后,把你昨夜写的那几条,改了。”

“改哪里?”

“把我放在最后一条。”

“为什么?”

“因为那样,灯才亮。”朱瀚看着天边,“你走在前面,影跟在你后面。放心,有我在灯边。”

朱标沉默了一会儿,伸出手,紧紧握住他的手臂。“叔父,我不怕了。”

“嗯。”朱瀚回握,“我也不怕。”

这一日午后,承天府衙前的石阶上,来了一个卖草鞋的。

他的草鞋挂成一串,黑壳的,样子粗糙,价钱很低。

他在日头下坐了很久,没人买,日头斜了,他慢慢收了摊,往北山脚下走。

有人悄悄跟在他身后。等他走到山脚那口废井边,井里有人先开了口:“还想卖别的?”

草鞋贩把草鞋一放,露出两排被烟熏黄的牙:“不想了。”

“那就卖这个。”井里的人把一只小木牌抛出来,牌上刻着一个字——“真”。

草鞋贩接住,怔了一下,忽然笑了。

“好。”他说,“我以后,只卖‘真’。”

风一吹,草鞋串儿“叮叮”撞了两下,像两个很轻的碰杯声。

夜再来时,城角的灯比昨夜亮了一寸。朱瀚负手立在城楼,远处有犬吠,有人吆喝,有琴声隔巷来,短,清,像敲在水面。

“王爷。”沈麓走上来,“北坊那边又有人打听。”

“让他打。”朱瀚道,“我在这儿。”

“影司那边”

“有风了。”朱瀚转身,“影散得快。”

“下一步?”

“按住印。”他看向远方,“按到该按的人来接。”

“谁来接?”

“他。”朱瀚轻声,“或你。”

“我?”沈麓愣了一下,随即笑,“那我得把手洗干净。”

“洗不净也不怕。”朱瀚笑,“灯亮,手上有多少泥,看得清。看清,就干净。”

下头街上有孩童在追逐,嚷成一团。一个小小的身影忽然跑到城楼下,仰头朝上挥手,声音奶奶的:“王爷!”

“嗯?”朱瀚低头。

“你把坏人都赶走了吗?”那孩子仰着脸问。

“还没。”朱瀚回答,“但我在赶。”

“那我们等你!”孩子笑着跑了,笑声碎成一朵一朵,撒在街口。

朱瀚看着他的小背影,眼里有一线很浅的光。

“走吧。”他说,“回屋。明日一早,把城门打开到最大。让人进来,让风也进来。”

“是。”沈麓领命。

城门比往日开得更宽,木闸升到最高,门栓亮得能照见半张脸。

守门的兵士换了新布条系袖,颜色不显眼,却整齐;他们把门槛擦了又擦,脚印一踏上去,就被晨露吞掉一半。

“王爷说了,门口要干净些,”小兵把帚靠在墙上,对旁边挑担子的老汉笑,“路净,人心不绊脚。”

老汉咧着牙:“这话好,像我媳妇讲的。”

这句玩笑刚落,一串铜铃“叮叮”响过来。是一辆薄篷车,车上盖着草席,席边压着几块刻着“真”字的木片。拉车的是个中年人,肩膀宽,眼睛却软。

他把车在门里停下,抬头看了一眼高高的门楣,轻声道:“算是过来了。”

守门兵问:“车里是啥?”

“草鞋和木牌。要摆摊。”

“哪来的牌?”

“自个儿刻的。”那人笑笑,指给他看,“你瞧,这‘真’字,中间竖要直,不能斜,斜了就歪到心里去了。”

兵士咧嘴:“你这手艺,不错。”

“是王爷救了我的命。”他压低嗓子,“说以后只卖‘真’。”

兵士一愣,没再追问,抬手让过:“摆去吧,今天城里要热闹些。”

巷口的馒头铺冒了第一缕白气。掌柜姓顾,两只胳膊像木杵,揉面时,面团被按得“咕叽”作响。

他家门板上新贴了个纸印,也写个“真”字,歪歪扭扭,是他儿子写的。小子写完举给父亲看,眼里亮亮的。

“真?”孩子问。

“真。”顾掌柜笑,把他抱起来在空中一抛,“真是个能吃四个馒头的小狼崽!”

“我能吃五个!”小子在他肩头笑得直蹬腿。

铺子里,老客陆续坐下。最里头那张桌,常年坐着个说书的,姓翁,嗓子好,拍木简的功夫一绝。今天他没带木简,拢着袖子,端坐,像憋着什么。

掌柜端了一盅热汤过来:“翁先生,这两天歇歇嗓子?”

翁先生轻轻嗯了一声,声音里没有以往那股带风的劲儿,只是平平:“说的多了,嘴上糊。”

“也好,喝汤。”掌柜把汤推过去,“今儿王爷说要巡街,你瞧见便打个招呼。”

翁先生的手顿了一顿,抬眼看掌柜:“他要来?”

“听说的。门口的兵都说今儿‘风’要大。”掌柜笑,“风一大,热闹。”

翁先生把汤端起,抿了一口:“热闹好。”

日头升过屋脊,承天的街就活了。挑担的卖豆花,敲锣的卖糖,背筐的卖药草,吆喝声像一串一串的线,在巷子里来回穿。

“走吧。”朱元璋抬手,像挥一挥什么看不见的东西,又像压了一下什么看得见的东西,“把‘印’,带回承天去。”

朱瀚应了一声,转身。走到门口,他顿了一下,又回头:“皇兄。”

“嗯?”

“有人会去你那里说,我要夺。”朱瀚笑了一下,笑得像风吹过刀背,“你就让他在灯下站一站。站不住的,不必理;站得住的,也不必理。”

朱元璋看着他:“你这话,像对我说的,也像对你自己说的。”

“都是。”朱瀚拱手,“我走了。”

他出了门,夜深沉,风比刚才小了很多。老槐的影子在地上缩了一圈。

朱标在庵外等他。见他出来,只问了一句:“他看见了吗?”

“看见了。”朱瀚说,“够了。”

回承天的路上,天光逐渐发白。城门口有老人把扫帚靠在墙上,揉着腰,慢慢往街里走。

稚子抱着竹马跑,一头撞在朱标膝上,被他轻轻扶住,笑着又跑。

“叔父。”朱标忽然道,“我懂了‘印’。”

“说说看。”

“‘印’不是放在案上的,是放在路上的。有人走过,印才算在。”

“嗯。”朱瀚点头,“你再走一趟。”

“去哪?”

“去衙后,把你昨夜写的那几条,改了。”

“改哪里?”

“把我放在最后一条。”

“为什么?”

“因为那样,灯才亮。”朱瀚看着天边,“你走在前面,影跟在你后面。放心,有我在灯边。”

朱标沉默了一会儿,伸出手,紧紧握住他的手臂。“叔父,我不怕了。”

“嗯。”朱瀚回握,“我也不怕。”

这一日午后,承天府衙前的石阶上,来了一个卖草鞋的。

他的草鞋挂成一串,黑壳的,样子粗糙,价钱很低。

他在日头下坐了很久,没人买,日头斜了,他慢慢收了摊,往北山脚下走。

有人悄悄跟在他身后。等他走到山脚那口废井边,井里有人先开了口:“还想卖别的?”

草鞋贩把草鞋一放,露出两排被烟熏黄的牙:“不想了。”

“那就卖这个。”井里的人把一只小木牌抛出来,牌上刻着一个字——“真”。

草鞋贩接住,怔了一下,忽然笑了。

“好。”他说,“我以后,只卖‘真’。”

风一吹,草鞋串儿“叮叮”撞了两下,像两个很轻的碰杯声。

夜再来时,城角的灯比昨夜亮了一寸。朱瀚负手立在城楼,远处有犬吠,有人吆喝,有琴声隔巷来,短,清,像敲在水面。

“王爷。”沈麓走上来,“北坊那边又有人打听。”

“让他打。”朱瀚道,“我在这儿。”

“影司那边”

“有风了。”朱瀚转身,“影散得快。”

“下一步?”

“按住印。”他看向远方,“按到该按的人来接。”

“谁来接?”

“他。”朱瀚轻声,“或你。”

“我?”沈麓愣了一下,随即笑,“那我得把手洗干净。”

“洗不净也不怕。”朱瀚笑,“灯亮,手上有多少泥,看得清。看清,就干净。”

下头街上有孩童在追逐,嚷成一团。一个小小的身影忽然跑到城楼下,仰头朝上挥手,声音奶奶的:“王爷!”

“嗯?”朱瀚低头。

“你把坏人都赶走了吗?”那孩子仰着脸问。

“还没。”朱瀚回答,“但我在赶。”

“那我们等你!”孩子笑着跑了,笑声碎成一朵一朵,撒在街口。

朱瀚看着他的小背影,眼里有一线很浅的光。

“走吧。”他说,“回屋。明日一早,把城门打开到最大。让人进来,让风也进来。”

“是。”沈麓领命。

城门比往日开得更宽,木闸升到最高,门栓亮得能照见半张脸。

守门的兵士换了新布条系袖,颜色不显眼,却整齐;他们把门槛擦了又擦,脚印一踏上去,就被晨露吞掉一半。

“王爷说了,门口要干净些,”小兵把帚靠在墙上,对旁边挑担子的老汉笑,“路净,人心不绊脚。”

老汉咧着牙:“这话好,像我媳妇讲的。”

这句玩笑刚落,一串铜铃“叮叮”响过来。是一辆薄篷车,车上盖着草席,席边压着几块刻着“真”字的木片。拉车的是个中年人,肩膀宽,眼睛却软。

他把车在门里停下,抬头看了一眼高高的门楣,轻声道:“算是过来了。”

守门兵问:“车里是啥?”

“草鞋和木牌。要摆摊。”

“哪来的牌?”

“自个儿刻的。”那人笑笑,指给他看,“你瞧,这‘真’字,中间竖要直,不能斜,斜了就歪到心里去了。”

兵士咧嘴:“你这手艺,不错。”

“是王爷救了我的命。”他压低嗓子,“说以后只卖‘真’。”

兵士一愣,没再追问,抬手让过:“摆去吧,今天城里要热闹些。”

巷口的馒头铺冒了第一缕白气。掌柜姓顾,两只胳膊像木杵,揉面时,面团被按得“咕叽”作响。

他家门板上新贴了个纸印,也写个“真”字,歪歪扭扭,是他儿子写的。小子写完举给父亲看,眼里亮亮的。

“真?”孩子问。

“真。”顾掌柜笑,把他抱起来在空中一抛,“真是个能吃四个馒头的小狼崽!”

“我能吃五个!”小子在他肩头笑得直蹬腿。

铺子里,老客陆续坐下。最里头那张桌,常年坐着个说书的,姓翁,嗓子好,拍木简的功夫一绝。今天他没带木简,拢着袖子,端坐,像憋着什么。

掌柜端了一盅热汤过来:“翁先生,这两天歇歇嗓子?”

翁先生轻轻嗯了一声,声音里没有以往那股带风的劲儿,只是平平:“说的多了,嘴上糊。”

“也好,喝汤。”掌柜把汤推过去,“今儿王爷说要巡街,你瞧见便打个招呼。”

翁先生的手顿了一顿,抬眼看掌柜:“他要来?”

“听说的。门口的兵都说今儿‘风’要大。”掌柜笑,“风一大,热闹。”

翁先生把汤端起,抿了一口:“热闹好。”

日头升过屋脊,承天的街就活了。挑担的卖豆花,敲锣的卖糖,背筐的卖药草,吆喝声像一串一串的线,在巷子里来回穿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